發泡押出工藝
Exploring of Foam Extrusion Conditions
陳幸郎博士
新端實業有限公司 協理
中山大學化學研究所
發泡的方法,主要包括成核、成長、與定型等階段,不論押出、射出或模壓等加工方式,均需經過這些程序,才能成為所希望的發泡塑體。當然,押出發泡要比不發泡押出的技術更嚴格,發泡在成型過程,氣體壓力與環境的壓力,包含押出機及熔體壓力,都會影響發泡的品質,如密度、均勻度、氣泡大小與氣泡多寡等。
發泡是一門專業的領域,要做出極佳的發泡產品,諸多加工變數均需要了解,包括押出壓力、發泡溫度、發泡滯留時間、成核劑使用量等,這些都會影響發泡的品質,摘要說明如後。
一、押出壓力
當發泡劑或氣體熔於塑料後,會因為產生的氣體或補充的氣體不斷的增加,使氣泡數量增加,至逐漸增大氣泡,但是假如氣泡成長的環境壓力太大,或是塑料熔體壓力太大,都會影響氣泡的數量與大小。表一是使用0.75%AC發泡劑、押出溫度180℃、押出機滯留時間8分鐘、流變儀套筒(rheometer barrel)內滯留時間7分鐘,在不同壓力下押出製品的氣泡大小、數量、及密度,數據顯示當壓力愈大時,氣泡愈小、氣泡數量愈多、密度愈低。而在押出機內,塑料熔體的壓力須比氣體壓力高,才不會使氣泡過早發泡,形成氣泡過大,甚而破泡。
表一、不同壓力押出製品之氣泡大小、數量及密度
壓力 (psi) |
平均氣泡大小 (mm) |
氣泡數/cc |
密度 (g/cc) |
250 350 540 750 1,050 1,520 2,010 |
0.14 0.12 0.09 0.07 0.06 0.05 0.04 |
116,000 334,000 845,000 1,790,000 3,040,000 5,730,000 10,600,000 |
0.80 0.67 0.65 0.65 0.63 0.60 0.62 |
二、發泡溫度
押出機溫度愈高時,塑料熔體強度會降低,表面張力下降,此時發泡劑越容易分解氣泡數量會增多且增大,然而由於溫度的升高,熔體強度降低,會容易造成破泡,小氣泡因破泡合併為大的氣泡,但由於氣體不斷的補充,所以密度會先降而後緩升,主要是因為在高溫下,一旦熔體強度變低,氣體就容易逸散出熔體,導致密度上升。如表二所示,押出溫度從190℃昇溫到200℃,氣泡平均直徑從0.09mm大到0.80mm,當氣泡愈來愈大,卻發現發泡體密度從0.48上升至0.52,此時應是產生破泡的結果,從氣泡數也可看出,溫度從195℃到200℃,氣泡數從11,200,000掉到1,340,000個。
表二、不同溫度押出製品之氣泡大小、數量及密度
溫度 (℃) |
平均氣泡大小 (mm) |
氣泡數/cc |
密度 (g/cc) |
180 185 190 195 200 |
0.09 0.05 0.09 0.27 0.80 |
82,000 274,000 3,340,000 11,200,000 1,340,000 |
0.93 0.75 0.48 0.50 0.52 |
三、發泡滯留時間
塑料熔體在押出機內的滯留時間愈長,受熱就愈多,氣泡愈容易增多與膨漲,這種影響與提高押出機的溫度作用相同,但從研究者在流變儀的實驗發現(如圖一),氣泡體的密度,從滯留時間7分鐘之後,密度一直下降至10分鐘,也許時間再拉長,密度可能會回升,但從熱力學的觀念來看,溫度的效應會比時間來得顯著。而氣泡數量在7分鐘後也急遽下降,氣泡大小會反向增大。
圖一、熔體在押出機滯留時間對氣泡大小、數量及密度的影響
四、成核劑(nuclei)使用量
發泡過程中,加入一些固體微粒作為成核劑,可使熔體產生局部熱點(hot spot),可有效降低熔體表面張力,使氣泡容易形成、增多,但不會使氣泡變得更大,如表三所示,成核劑添加量愈多,氣泡愈小,每cc氣泡數愈多,製品密度愈低。這種發泡機制,會使氣泡更細、氣泡數目增多、製品密度更低,所以適度添加成核劑,可製造較優良的發泡產品,一般成核劑包括碳酸鈣、滑石粉、鋅氧粉等。
表三、不同成核劑添加量產生製品之氣泡大小、數量及密度
成核劑添加量 (%) |
平均氣泡大小 (mm) |
氣泡數/cc |
密度 (g/cc) |
0.2 0.4 0.6 0.8 1.0 |
0.26 0.13 0.11 0.10 0.09 |
43,100 352,000 595,000 840,000 1,200,000 |
0.58 0.57 0.56 0.54 0.52 |